[讀書筆記 0~6歲教養 臺灣] 聽寶寶說話:幫助0~6歲幼兒建構一顆好用的腦袋!


聽寶寶說話:幫助0~6歲幼兒建構一顆好用的腦袋!
出版社作者介紹
《親子天下Baby》專欄作者、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周育如,累積七年來在兒童發展領域的重要篇章,完整呈現父母、師長絕對應該知道的重要幼兒教育與教養觀念。尤其,在 0~6歲這段腦突觸快速連結最重要的時期,大腦發展與生理、認知、語言和社會情緒發展息息相關,這本主張「用愛塑腦」的幼兒發展科普書,將帶領讀者了解家中小寶貝在「一暝大一吋」的背後,理解所有與幼兒身心發展、教育教養相關的正確知識。

周育如是位擅長以淺白語言闡述艱澀知識的學者。她曾在演講中生動比喻:孩子的成長,不是「小豬變大豬」的直線式發展,而是「毛毛蟲變蝴蝶」、「蝌蚪變青蛙」式的蛻變。這段改變的歷程,不僅僅只是「量」的成長,更是「質」的改變,所以學前幼兒的教養或教育,也不應該只是用「給大人的內容打折、變少」來餵養小小孩。

親子天下線上學校
從閱讀啟動孩子的大腦  1hr 52min 1280 NTD
10堂課教出孩子的好情緒  1hr 59min 1280 NTD
七堂課輕鬆為0-6歲寶寶建構一顆好大腦    1hr 19min 960 NTD
同樣的課程也有放在 UDEMY 線上課程,不過比較貴一點。


突然覺得聽寶寶說話這個標題跟內容沒什麼關係,主要重點放在副標題的大腦。書中分成八個部分,前半部是基本觀念,生理發展,認知發展,語言發展,社會情緒發展,平常有在看點網路教養文的人可以快速跳過,把閱讀重點放在比較有用的後半部,教養理念,觀察與管教,疑難雜症,但是下方筆記內容把這些部分融入了前半部的基本架構中。

如何養好寶寶的大腦?
✺ 遺傳 (智商基因是媽媽給的,洞察力,情緒,原始腦的邊緣系統的野性基因是爸爸給的)
✺ 環境刺激 (營養 & 培養閱讀能力 & 身體活動)
✺ 教養品質 (大人的關愛和有品質的陪伴,用愛塑腦)


基本飲食營養
請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的均衡飲食 "我的餐盤" pdf
兒童衛教手冊 pdf
✥ 深綠色蔬菜
✥ 高品質蛋白質 (不用狂吃肉,豆類也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)
✥ 鈣質,魚油 (無重金屬污染的魚類來源)


書中重點

✲大人要練習去觀察孩子的反應,合宜的去回應孩子,慢慢建立溫暖且正面的互動關係。養育孩子當成自己重新學習與修復人生的機會,提醒自己要正面,溫暖,有回應的對待孩子,孩子可以得到很好的成長,大人本身也可能得到煥然一新的人生。

✲個人經驗的教養派別很多,都只是可以歸納出一條條守則來當作賣點宣傳,只是照著賣點去做,卻沒能夠完全複製別人的遺傳基因,個性,24小時的生活習慣,很難會達到相同的效果,參考就好。基於研究結果的賣點,可以視為原則,照著執行有效的比率會比較高。

✲有生活感的開放探索主題式教學,統整不分科,重視啟發和引導,例如調查校園中的植物,學習到形體,大小,顏色,動手畫,學寫字寫出調查報告,孩子可以真實,完整的去觀察,思考,分享討論,動手操作,合作解決問題。

✲閱讀是可以培養的,親子共讀可以增加親子感情,增加知識,多加討論故事情節,幫助孩子未來遇到問題的處理能力。讀經著重於背誦,要求孩子守規矩,會較早識字,會漸漸被形塑成傳統儒家乖小孩,要另外想方法訓練,面對未來的開放世界所需要的溝通,表達能力,協商討論。




基本觀念
0~6 歲是孩子發展最重要的時期,幫小孩一生打穩地基的時刻,要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間。

嬰幼兒發展的關鍵里程碑 
每天的陪伴細心觀察小孩各個階段應有的身體活動機能,請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的兒童發展連續圖 pdf。在神經肌肉剛開始發展的時期,進行補助練習,基本該具有的活動能力會發展的更充足,會比神經肌肉發展定型之後,才介入治療還要來的有效,"一年的早療勝過十年的治療"。
【新生兒反射反射動作總表】

【嬰幼兒發展里程碑】





生理發展
大腦發展與身體活動力發展都很重要,乖乖坐著讀書,算數學會變聰明,但是配合運動習慣會讓大腦更好用。小孩每天跑跑跳跳盡情玩樂遊戲,不會變過動,反而動的夠,才能靜的下來,在團體遊戲中還可以學習到團隊合作,創造力,每天三十分鐘以上的活動,製造出血清素,讓生活壓力反應降低,也會生成出多巴胺,幫助孩子睡得好。

運動讓注意力更集中
運動增進記憶力
解讀男孩的 5個不可思議


認知發展
認知是指解決問題的心智歷程,包括注意力,知覺,學習,思考和記憶等活動,透過心智活動來獲得知識,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。

幫助認知成長有兩件事情可以多做,第一是閱讀,有良好的材料輸入進到小孩的大腦中,才有知識和智慧去解決問題,第二是教孩子後設認知,解決一件事情的方法可以想到幾種,不同方法之間的比較,哪個有效,哪個沒效,這種不同策略的設想被發現可以幫助小孩未來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孩子的注意力要慢慢培養,一般來說幼稚園大班的年紀,可以維持二十分鐘的注意力就很好了。也許孩子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或是超出孩子的能力,要配合孩子的特質加以調整,而不是直接就貼上不專注的標籤來否定小孩。

多元智能理論,人類至少具有九種以上的智能,除了可以用智力測驗鑑別出來的邏輯數學和語文能力之外,還有空間,音樂,肢體運動,社交人際,內省,博物以及靈性智能。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發展方式,具備自己不同的能力來面對世界。

【注意力檢測量表】



語言發展
語言能力可以分成語音 (咬字),語意 (同義字,異義字),語法 (文法),和語用 (分辨對象和場合說話)。

大約八個月大的前口語期可以使用嬰兒手語來幫助嬰兒表達自己,減少與大人溝通不良,所產生的哭鬧,可以自家創造習慣用法或是參考台灣嬰幼兒手語教育協會,用嬰兒手語就像是學習另一個語言,不只有活躍嬰兒的大腦運動區,同時也可以活躍大腦的語言區。

在幼兒 0~3歲時,為閱讀啟蒙時期,讓幼兒習慣親近書本,認識有文字的存在,用手指一個一個字指著念,一個文字會連結到一個音,甚至注意到每個字有不同長相。接著利用肢體表演,聲音變化,幫助孩子了解故事內容,以及對話問答幫助孩子述說能力。 3~8歲是自主閱讀能力的關鍵期,閱讀動機和興趣的培養,挑選適當的書籍建立孩子閱讀習慣,大人越講越少,慢慢地讓孩子可以自己閱讀。

台灣閱讀協會 <童書久久>
0~6歲經典童書推薦

美國國家閱讀研究委員會 CROWD 原則
Completion 開個頭,讓孩子完成句子。
Recall 唸完故事之後讓孩子回想內容,幫助發展故事架構和敘事能力。
Open-ended questions 開放性問題,這一頁發生了什麼事? what...?
Wh-questions who, what, when, where, why
Distancing questions 延伸問題,如果是主角會怎麼做?


社會情緒發展
在嬰幼兒早期安全依附建立情感根基,大人的關愛,溫暖陪伴,體貼,讓小孩可以安心生活,當孩子得到足夠的安全感,對於愛的滿足感,未來會反而會成為健康獨立的個體,不像過去所認為的,孩子不要寵,不要抱,不然會成為黏踢踢長不大的媽寶。完全不理會小孩的需求,孩子就會有習得無助現象,認為哭到天荒地老也沒有大人會來安慰,反而不哭不鬧了,對大人失去信任感,心中也會有個空缺,未來的人生中就會去在不同的關係中尋求滿足。

情緒發展的三個面向
情緒表達,從小嬰兒的時候,將自己的生理狀態和感受表現出來,哭,笑,害怕,等情緒讓大人知道,而增加了嬰兒的生存機率。大人用敏銳細心的觀察力來了解孩子的需求,適當的回應小孩的情緒,增加彼此之間的親密感。
情緒理解,孩子漸漸可以知道他人的情緒,藉由 "社會參照" 能力,從照顧者的情緒了解周遭環境的意義。四歲之後,隨著認知的成熟,與他人互動經驗增加,開始能夠透過對於事件的主觀判斷來決定情緒,從收到禮物就會很開心轉變成收到喜歡的禮物才會開心。

當情緒發生時,先描述情境,再用適當的情緒詞彙說出來,讓孩子知道如何表達出不同的情緒狀態,例如玩具被別人弄壞了,我很傷心也很生氣。漸漸的再對相同的情境做不同的解讀,幫助孩子處理情緒,理解人情世故,體諒他人,玩具被弄壞了,我很生氣,但是別人已經跟我認錯說對不起了,我可以原諒他,我們試著一起修理壞掉的玩具,把玩具變得好玩。

p.s. 給予感覺的正確定義也有助於自己更能克服困難,例如參加比賽前心跳加速,呼吸加快,把這些身體反應從負面的 "我在緊張",轉變新的正向定義 "比賽就要開始了,等一下我就會跑得很快,嚇死大家,我很興奮!"

情緒調節,試著轉移注意力或是深呼吸,讓自己可以找到方法從極端的情緒狀態中恢復平靜。平常也可以利用繪本和遊戲以及真實事件的討論,幫助孩子學習和思考不同情緒的經驗,藉此幫助孩子未來面對和處理情緒問題能夠更妥善。

社會化
從認識自己開始,再去了解別人,同儕間的互動,合作,衝突,可以更加深的了解彼此,學習到協商和妥協,用相互可以接受的方式相處。
創造能培養關係的環境,有機會去跟別人遊戲或是一起完成製作。
培養同理和正面解讀能力,一邊培養孩子的內在好品格,一邊教導孩子正面解讀人際訊息,例如兩個人在教室裡交頭接耳說悄悄話,負面解讀通常是 "他們一定在說我的壞話",習慣善意解讀他人,孩子會更願意主動親近他人建立友誼。
學習融入人群的互動技巧,先等待並觀察其他人的活動,再以簡單且友善的方式慢慢加入群體。

性教育
依照身心發展階段慢慢給予孩子完整的性生理教育,讓孩子了解正常的生理發育過程,之後才跟孩子談論性和愛的議題,情感交往,情感關係的相處,情慾議題。父母越正面坦誠對各個議題深入討論,孩子就越能在討論之中去思考行為背後的價值,什麼才是對他的人生有益的。

道德,讓孩子從他律轉向自律。
行為獎懲,從小開始讓孩子明確的知道正確的行為,做到了就有獎勵。
認知說理,跟孩子講道理要有效果,要確定孩子有認知涉入,不是左耳進,右耳出,生活中聽到或是遇到事件,藉機跟孩子討論,思考問題,如何妥善處理,作為實戰模擬演練,讓孩子有能力做出道德判斷,之後再加上實際行為演練,才能幫助孩子真正面對困難時能夠正確的應對。
道德情感,對於受傷的人產生同理心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,而不去打人,傷害別人。
愛與榜樣,如果父母的日常言行沒有說福力,說再多道理也很難要求孩子能夠做到。

自律是一個長期的,認知和行為逐步建構的過程。
父母要先釐清問題點,為什麼孩子會在客人來訪時人來瘋?太興奮,或是故意的。
說明標準,重複帶著做,玩具要如何收拾才是收好了的標準,重複的帶著孩子做,在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到。
貼標籤,稱讚孩子愛整潔,負責任,會珍惜物品,講久了,孩子就會形成我是愛整潔,負責任,會珍惜物品的人,我是自己喜歡維持整潔才收拾,不是被要求才收拾的。

區別增強,明確的知道正確的行為之後,做了正確的事就有獎勵,讚美要言之有物,不要只是空泛的說你好棒,直接說出被稱讚的點,例如,不用提醒就會把玩具收好了。而沒有做到或是故意做出不對的行為,就要清楚告知,媽媽不喜歡你打人,媽媽很難過,或是將孩子帶離現場,不乖就不能玩了。清楚的區分做對和做錯的獎勵與懲罰,讓孩子知道分界。

做錯事之後,要讓孩子體認到做錯事的後果,更重要的是必須為後果負責,不是只有說了對不起就可以被原諒,也要盡到收拾殘局的責任。


留言